劇情簡介
第一部灾难第10节:海啸后的东方式拯救(3)自我的拯救新年临近之时,泰国普吉岛巴冬海滩附近的邦腊街上响起震耳欲聋的爆竹声。在海水退去后的清点中,巴冬在海啸中死亡的人数很多。但灾难和死亡并未使巴冬一蹶不振。短短几天,号称“普吉岛的芭堤雅”的巴冬已迅速恢复了往日模样。而在这时候,上千具罹难者尸体正静静躺卧在安达曼海沿岸的一座座医院、寺庙里等待认领。在经过灾难初期的无序之后,各受灾国以举国之力,并在国际社会的援助下投入救灾,搜救遇难人员、辨认遗体、安置难民、分发食品和饮用水、救治伤病人员、维持秩序等工作相继展开。36岁的素帕空是一个“嘟嘟”车(泰国特有的由小货车改装的简易载客出租车)司机,家住普吉岛的省会城市普吉镇,每天往返于普吉镇和外国游客云集的巴冬之间,“生意非常好做”。通常他每天能净赚1500到2000泰铢(合人民币约375-500元)。但海啸可能彻底改变这种相对轻松的生存状况。海啸过后的几天里,他每天只能挣到三四百铢。尽管巴冬的许多旅馆、酒吧已在元旦前恢复营业,但素帕空却在担心游客可能无法恢复灾前的水平。“不过,我还是幸运的,”素帕空微笑道,“我没有被海水冲走,老婆、女儿也都安然无恙,这辆‘嘟嘟’车也没有被海水冲走。”很难说,50岁的退休小学教师甲荣纳是不是幸运。海浪袭来的时候,他和家人正在路上狂奔。他们的脚步最终被海浪超过。下午4时,甲荣纳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75岁的母亲的尸体。在同一天里他有12位亲人被夺去了生命。甲荣纳和素帕空一样也是靠游客维持生计,他在海边有一个小酒吧。母亲火化后,甲荣纳开始重建被海啸摧毁的酒吧。泰国政府已向每位遇难者的家庭许诺提供灾后救助金,但甲荣纳在领到第一笔15000泰铢前必须自救,从清理瓦砾开始做起。29岁的艾丽来自泰北山区,因普吉岛旅游业发达,挣钱机会多,在巴冬定居下来。在这里她遇到英国人彼得,两人3年前结婚,在邦腊街靠近安达曼海的一端开了家小酒吧。尽管酒吧在海啸后只剩了一个空壳,怀有8个月身孕的艾丽只是轻描淡写地说,“人活着就好,先生下孩子,再借钱重修酒吧。”巴冬有很多像艾丽和彼得这样从外省甚至是地球另一边来的移民,因为喜欢普吉岛这个“人间天堂”,便留了下来。即使海啸也赶不走他们。艾丽没有听从家人的劝说返回泰北老家,彼得也坚决不回英国。艾丽指着她的酒吧旁边的房屋废墟说,这是南非人开的餐馆,那是德国人开的潜水用品商店,他们全都打算在巴冬继续待下去。除了海滩上仍未清理完的垃圾之外,只有为数不多的痕迹还在提醒着那个灾难时刻。那个潜水用品商店目前只剩下一堵墙,墙上挂着一口钟,时间停在10点25分。白墙上,店主在大约2米高处刻了一道水平线,写上“2004年12月26日海平面”的字样。海水已经退去,人们在努力返回原有的生活轨道,但那道生死线、那个日期在记忆中无疑难以磨灭。